
《利劍·玫瑰》猶如一堂熒屏“防拐公開課”,關于“拐賣何來”“打拐何難”“防拐何重”,它逐漸在觀眾層面對齊認知。
“拐賣”“人販子”,這是兩個僅看字面就會刺痛人神經的詞。若創(chuàng)作唯流量取向,靠一味獵奇或販賣苦難,想必不缺熱度。面對自帶痛點的打拐題材,創(chuàng)作的本分是什么,關系著劇的社會效益。
電視劇《利劍·玫瑰》正在央視八套與騰訊視頻熱播。創(chuàng)作初,主創(chuàng)團隊走訪幾十位一線打拐民警,查閱大量文字資料,也從受害者往昔采訪中摸索創(chuàng)作的為與不為。導演李晉瑞說,保證細節(jié)有據可查是必須的,更關鍵的,“如何能不著痕跡地表達受害家庭的情感,如何保護曾經的受害者回歸正常生活”,這是打拐民警面對最多的問題,也是創(chuàng)作者的重要思量。
最終呈現的故事,劇本從現實中來,但案例并不照搬復刻某個原型,以融合提煉避免“對號入座”;拐賣少女、盜搶嬰兒、跨國拐賣等犯罪手法均有著墨,但多樣化取材論類不論量,更重警示而非展示;劇作對打拐民警的群像塑造、受害家庭的傷痛描摹、犯罪背后的人性深淵等,有直面現實的勇氣,也有意象化側寫的克制,在烈度與溫度間求取平衡。
開播以來,無論是“致敬打拐警察”“寶貝回家”等觀眾熱評、彈幕熱詞,還是由劇情延伸出的防拐常識新媒體活動,抑或網友自發(fā)地在劇集話題下轉發(fā)尋親啟示等,觀眾反饋、社會反響都佐證著——《利劍·玫瑰》猶如一堂熒屏“防拐公開課”,關于“拐賣何來”“打拐何難”“防拐何重”,它逐漸在觀眾層面對齊認知。
拍“利劍”出鞘,也警示平靜之下有暗流
《利劍·玫瑰》以“主線案+單元案”雙線交織推進。女主人公鄧妍早在童年時期就背負了好友林然被拐的沉重陰影。如果說,尋找然然、彌補遺憾,是促使她報考警校的決心,那么隨著漫長的打拐工作展開,從“找一人”到“守護一方平安”,人物心頭之殤漸漸沉淀為打拐的不竭動力。電視劇跟隨鄧妍的成長,一步步揭開林然被拐的秘密;也用高密度敘事,從女大學生被拐、嬰兒失蹤、曉光回歸等一連串案件里,直擊一眾打拐民警為拯救破碎家庭所做的不懈努力。
既保持獨立案件的緊張感,又有主線串聯,逐步揭露陳年舊案的真相、揭開龐大拐賣網絡的黑幕——劇作雙線并行拍“硬核打拐”、“利劍”出鞘,以懸念為收視熱度續(xù)航是一方面,展現隨時代進步的技偵手段、打拐機制是另一層面。劇中故事設定在2009年。彼時,沒有大數據,沒有高清攝像頭等技術加持,打拐工作困難重重。隨著“天眼”網絡建成、健全,隨著DNA數據庫聯網,隨著Y染色體比對技術成熟……我們似乎離“天下無拐”又近了一步。
但打拐又并非單純的“法”與“非法”之戰(zhàn),而是一場需要全社會付諸努力的斗爭?!独麆Αっ倒濉芬膊痪窒夼木藘擅?。它勇敢又克制地直面受害家庭,用或正面、或隱形的痛來警示,暗流可能就在身邊。社會的共識是,真正的“天下無拐”,有機制體制護航,有公安利劍出擊,還離不開全民法治意識提升。
正因此,劇集拍惡性的拐賣案,創(chuàng)作起筆常是大量生活化場景?!鞍⒁蹋一丶遗潞?,你能送送我嗎?”孩童的請求,如何忍心拒接?“你好,能幫忙買下衛(wèi)生巾嗎?”男子替電話那頭的女友前來求助,能應允嗎?有人當街病發(fā),身為醫(yī)者,伸出援手的同時,還要注意什么?工作難得,天賜良機和天降陷阱,到底怎么分?主創(chuàng)們意圖很明朗,防拐重在日常,每個看似普通的瞬間,或許都有隱藏的騙局,需要熒屏前的你我,從此刻起多分警覺、多層防拐意識。
看見惡的深淵,更照見人性之暖
作為與民生安全息息相關的題材,打拐防拐具有豐富的社會話題、人性議題的延展空間?!独麆Αっ倒濉返囊淮罅咙c在于,它從案件偵破的表面,深入人性幽微處:凝視惡的深淵,反思“拐賣何來”;探討社會問題,從一些陳規(guī)、積習里看“打拐何難”;但更照見平凡之處人性之暖,讓一部涉案劇在撬動共情時也點燃希望。
作惡多端的“紅姨”終于落網,她的老宅暗格里,一堆小孩的衣物觸目驚心。民警們一邊依證據線索尋人、解救人,一邊也陷入深思,她經年累月拐賣孩子的背后,有著怎樣扭曲的心理驅使。一張獨缺一員的“全家?!苯饷埽阂粋€原生家庭里不被重視的孩子,打小埋下仇恨的種子,在漫長歲月里,她內心的欲望、仇恨,對親情的悲觀、對幸福的嫉妒,推搡著她直墜深淵。
奶奶街邊出手救人,一歲多的“小洋芋”當街被抱走。讓人稍感安心的是,因行動迅速,孩子下落很快有了眉目。但壞消息同步,想單槍匹馬搭救孩子的律師被村民砸了,甚至打拐辦民警親自上門,也遭遇村民堵截。拐賣為什么發(fā)生、打拐難在何處,在“小洋芋”的解救過程中層層剝開:相對閉塞的山區(qū)村莊,村民集體強烈的宗族意識與相對淡漠的法治觀念,成了防拐打拐工作中的絆腳石?!昂芏嗳瞬荒敲戳私夥桑踔敛幌肓私夥?,面對打拐,這部分人容易產生‘平庸之怒’?!崩顣x瑞說,劇作想探討些社會民情、聊聊人心,就是希望能彌合認知差。
劇集誠實地展現艱辛,也真心實意地記錄溫暖。警方不分晝夜搜救,護林員協助打拐小隊深入山野尋蹤,只為給被拐家庭帶來重聚的微光。孫曉光一歲多就被假保姆偷走,十年杳無音信。是自身生活窘困的齊叔從垃圾桶里救出被人販子丟棄的孩子,又灌注心血撫養(yǎng)長大,也是這位拾荒的老人,在看到“全國性DNA信息庫”建立的消息后,走山路、坐長途車,一路顛簸,只為找到公安局替娃尋親。劇中更有一間團圓小館貫穿始終,那里是與林然兒時記憶相連的地方,也是幾位“自身淋過雨,想為他人打傘”的普通人,自發(fā)互助尋親的家。
這些共尋團圓的畫面,總能引發(fā)“淚目”與“好人一生平安”的彈幕涌起。能讓人追得過癮、看得心頭發(fā)緊,還能觸動心弦、予人希望,一部涉案劇的人文關懷即在于此。(文匯報記者 王彥)